稍微隔了很久才看完。
怎麼說呢?我在第一個謎題解完之後,就立刻丟下書本了。
OK,先聽我解釋。
因為我有一種,喜歡把好看的東西放置一段時間再看的習慣,感覺這樣作品的餘韻會很棒,所以就……對www
這本很出色,以新人作品來說,裡頭的推理情節很棒。
電車那裡看完之後,我立刻有「啊哈!就知道妳會耍賴。」的感覺,很是過癮。
電車那裡看完之後,我立刻有「啊哈!就知道妳會耍賴。」的感覺,很是過癮。
嗯,可能跟我不太常研究推理小說有關吧,有人可能認為這本的推理有點小兒科,我倒是覺得還不錯,至少在弄出一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地方時,能從字裡行間看出作者的巧思。
前後呼應。
我想這個是閱讀小說的一大樂趣之一。
然而說到樂趣,就不得不提本書的致命傷,也就是角色塑造的問題。
平板嗎?其實不會。看完後發現每一個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,可以感受的到他們的感情,不想要做的事,以及為了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情會怎樣處理的做事態度,簡單來說,很圓、非常圓,不可能是扁型人物。
那為什麼,這些圓型人物們,會「乍讀之下」是扁型人物呢?
這是因為人物的表層形象,本書除了女主、男主和男主妹妹以外,其他人都沒處理好。
作者可以大膽一點,加入一些現實生活中不大可能說出的話,來增加這個角色的有趣度,例如女二號,毀掉證據的部分,正是這個角色的萌點,然而這個萌點,沒有在一開始讓讀者知道,沒有顯露出一點「喔,她是會這麼做的」的跡象,然後她說話的方式,沒有特色,太像一般人說話的方式,所以才會讓這位不服輸的美少女被認為太像我們女主角。
相反地,個人認為男主那個講話很78的妹妹,她可愛多了,配角學生會長也是,雖然沒法兒和表面裡面都俱到的女主比,但妹妹說話的方式是有趣的,即使沒太多心理層面的描寫,也沒有本書後面的那些配角的過去背景描述,但這個角色看起來是活的,這很重要。
角色的表面和裡面同等重要,若能互相呼應更好。
配角雖然有自己的苦楚,但看上去沒特色,第一次遇見他們時候,看不出來,於是就被認為他們很平板。
好,寫到這裡,我突然想到不久前個人在網路上搜索一些資料,發現台輕的客群並不是很多人想的那樣是國中到大學,而是國中小生。這點讓我十分驚訝。
可能這就是本書會被很多人說,有些隱晦,需要看兩次才會看懂的原因吧,不過,對於閱讀經驗較多的人來說,本書說不上有太多亮點,其所謂隱晦的地方,特別是曖昧的橋段,還滿明顯的,不能算是隱晦啊。
畢竟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會有女孩子,對自己不喜歡的男生擺出調戲的態度,不是嗎?
推理寫得不錯,愛情的部分可以再加油。角色稍微讓他們活一點沒關係。算是不錯且合格的新人獎作品,期待作者的新作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