維多利加&久城

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

罪惡王冠 + 甲鐵城的卡巴內里 心得 #52




罪惡王冠(以下稱前作)與甲鐵城的卡巴內里(以下稱後作),都是話題作,許多人叫好、許多人不滿,評價有點兩極。


詳細情況上網google一下就有了,哪裡哪裡不合理、哪裡中二到不行,這裡就不作贅述。


我之所以會把這兩個作品拿出來討論,是因為我個人認為,編劇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。


這個錯誤,一般人可能覺得沒什麼,畢竟商業作(無論是爽片,還是加了一點哲學思想的中二片)只要好看就好,那確實是沒什麼。


然而,對於一個已經觀看許多作品的人來說,無論是前作、後作,她們的音樂、作畫、人設什麼的有多麼出色,也不會掩飾這刺眼、令人嘔吐的缺陷。


要談這個缺陷是什麼之前,我們一起聊聊,什麼是「阿倫森效應」。







有看過只有神知道的世界這部作品,應該都知道,攻略之神神大人的這些台詞吧?


「在遊戲裡,討厭與喜歡是可以互相轉換的。」


「先讓對方記住一些自己討厭的地方,再一口氣,把它們都變成戀愛的要素。」


這些乍看之下沒什麼道理,像是一本正經胡說八道,但,這些東西是有理論基礎的。


沒錯。這就是「阿倫森效應」的反運用。


阿倫森效應,可以說是獎勵遞減,其反面就是遞增。


跟評文人口中說的「先抑後揚」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這樣的技巧,不僅在戀愛這個領域可以拿出來使用,寫故事塑造角色時,這也是很棒的工具。


先讓讀者(觀眾)討厭某個角色,然後再經過了一些事情之後,了解原來這個角色會如此討人厭,是有原因的,而這個原因可以激起閱聽人的同理心。


接下來,再讓主角去解決這個角色的問題,就大功告成。






好比說「奇蹟少女」的男主角藤本清和、還有「灰與幻想的格林姆迦爾」的梅莉、以及最近播出的「Re: 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」的雷姆。


他們都是這個理論的反運用,成功塑造起來的人物,有些甚至輾壓主角,獲得許多支持者,成為人氣角色。


反觀王冠和甲鐵城(謎:簡稱到哪兒去了?),一開始就先聲奪人,告訴觀眾「這會是一個史詩大片」,這沒什麼不好,但後續的劇情必須有辦法能讓閱聽人信服。


可惜,前作和後作都沒做到,都是從中盤開始崩壞的。


微觀來看,角色的設計也不太討喜。


無名一開始的威風、櫻滿集剛覺醒的帥氣度,到了中期就好像換了個人似的,全都消失殆盡
,就算到了結局,也不復存在。


你可能會說:


「啊不就是要讓角色受到挫折,看著他們征服痛苦,這樣故事才好看,不是嗎?」






這個基本的編劇道理我懂。


經過寒風淬鍊過之後,才有可能聞到芬馥的梅花香,這點沒有問題,相信只要是會寫故事的,都會認同這句話。


問題在於,他們被捧太高了。


後作才第一集,就有不得了的作畫、緊湊的故事、超神的角色,雖然是抄來的世界觀但整體而言幾乎有神作的品質,然而到了中段之後劇情就暴走是哪招?


前作的問題更嚴重,集因為自己的愛人被殺然後整個黑化,開始搞白色恐怖,這段我看得非常痛苦,接著一個不明所以就突然想通了?搞笑喔?






雖然這麼講,但前作與後作的結局,都有拉回來,算是不錯。


可是在我心中,這兩部作品的評價,就因為中段的胡亂處理而瞬間被拉低,很是失望。


阿倫森效應這個心理學理論告訴了我們,第一印象不需要搞得如此大費周章,只要好好做自己,往後讓對方看到好的一面便足以。


也許這種「先揚後抑再抑繼續抑然後揚」是一種編劇套路,或是創作風格,若真的是這樣,我倒是沒什麼話可說。


不過,這個錯誤是有影響的,不論是往後的銷量、人氣、觀眾態度,甚至作品品質。



「討厭和喜歡是可以互相轉換的。」



是否要借此經驗,用往後的作品反轉印象,就看你的造化了,大河內!















(這作畫明明不錯的說,劇情卻變成這樣......唉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